GoBeansDB 架构设计

从产品转系统有一段时间了,转到核心系统之后一直在维护 GoBeansDB,最近也在慢慢的熟悉另外一个新的项目(暂时保密)。

BeansDB 是豆瓣内部实现的分布式存储系统,最开始的时候是 Davies 用 C 来实现的。2015 年的时候,内部决定开始用 Go 来重新写 BeansDB,然后 xiufeng 与 zzl 就实现了现在的 GoBeansDB。

为什么要自己实现一套 k/v 存储

我在刚刚接手 GoBeansDB 的时候,想过这个问题。既然有那么多优秀的数据库系统,为什么豆瓣还需要自己重新实现一套 k/v 存储? 这个问题可以拆分成两个方面,一个是为什么要用 K/V 数据库。一个是为什么要自己造轮子。

  1. 首先是因为数据大,而且数据是非结构化数据,像豆瓣的日记,就是一批很长的字符串。
  2. 其次是非常多的随机读。
  3. 有的时候会有大量的写操作
  4. 不需要外键什么的

上面四点可以排除掉类似 MySQL 这种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。

排除掉传统的关系行数据库之后,就需要对比现存的 K/V 数据库。

现在比较流行的 K/V 数据库有 LevelDBMongoDB ,还有 Cassandra ,现在看来这些项目都足够成熟。但是如果追溯到 BeansDB 项目最开始的时候,也就是 2012 年的时候,那个时间点并没有太好的选择。即使现在看来,除了 Cassandra 之外,像 LevelDBMongoDB 也不能满足我们的目标:

  1. 读写都需要比较低的 latency
  2. 数据量非常大,所以数据要写在磁盘上,数据库需要能够容纳比内存大的多的数据
  3. 高可用,单点故障不影响系统正常运行
  4. 高吞吐,尤其是针对写操作
  5. 能够快速恢复有问题的节点

这 5 点也可以排除调 MongoDBLevelDB

当然上面这些都是我做的推断,但是这些应该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。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豆瓣的工程师文化比较好,鼓励工程师去寻找一个最贴合业务的解决方案,并且这个工程师的团队还足够强,两者缺一不可。如果没有很强的工程师文化,可能会直接引入开源的解决方案,虽然不一定合适,但是应该足够解决痛点。如果工程师实力不够,也就没有能力去自己实现一套类似的系统。而且与其去引入一个复杂的,自己无法完全掌控的开源项目,不如自己实现一套贴合业务的,简单的系统。这样内部可以根据业务的需要来作调整,同时自己实现一个系统也比完全掌握一个庞大的开源项目要简单。一旦出现问题也比较容易找到问题所在。

为什么要用 Go 重新实现 BeansDB

BeansDB 是用 C 来实现的,为什么现在改用 Go 来实现?

  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 Go 的代码相比与 C 更容易维护。对一个工程师而言,Go 的学习成本比 C 要低很多。
    • 用 Go 可以比较快速的写出健壮的系统,而用 C 来写的话,则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。
    • Go 提供了可用的测试框架,写测试相对于 C/C++ 要方便
    • Go 标准库里面提供了方便的性能分析工具,用 C 也有类似的工具,但是做不到开箱即用
  • 还有 Go 的标准库也足够完善,不需要用 C 来重复造轮子。
  • Go 的执行效率虽然比 C 差,但是 BeansDB 的瓶颈是 IOPS,所以 Go 的执行效率并不会成为瓶颈。

GoBeansDB 的架构设计

GoBeansDB 是基于 DynamoBitcask 两篇论文来做的实现,这里优先讨论基于 Bitcask 实现的存储引擎。Bitcask 有一个缺点在于所有的 key 值都必须放在内存里面,GoBeansDB 这这个基础之上做了一些优化,绕过了 Bitcask 这个痛点。

GobeansDB 的存储有有两个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,一个是索引(htree),一个是数据文件(data)。索引与数据文件组成 Bucket。Bucket 的概念类似与关系行数据库里面的 table,在 GoBeansDB 的实现中就是给一个 Bucket 分配一个文件夹,这个文件夹下面放着相关的数据。每个 Bucket 下面一次只允许打开一个文件。打开的这个文件会一直保持打开的状态,一直等到追加到活跃文件超出阈值。文件超出阈值之后就关闭,然后新建一个新的继续添加。data 文件一旦关闭之后,文件就转换成为不活跃的数据文件。无法再往这个 data 文件上面追加数据。

状态为 active 的数据文件只做追加操作,这样连续的写入操作也不会明显增加磁盘的 IO 使用量。这种设计也极大的简化了数据的写入操作。

上面的图简单描述了 Bucket 内部文件的架构,每条数据里面包含TS(TimeStamp),Flag,Ver(Version),ValueHash,RecSize(单条记录的主要内容的大小),Value,crc(key,value,header 的 crc),ksz(Key Size),vsz(Value Size),pos(Position,这条记录在文件中的位置),Header。

当插入新数据的时候,直接在文件尾部添加这种结构的数据。删除操作是对原有的数据做更新操作,并将 Ver 绝对值+1,转变为负数。

在文件写入完成之后,需要更新内存里面的数据结构,也就是前面提到的 HTree,HTree 是一个 Hash Tree,结构如下

levels 表示真实的树状结构, leafs 是树的叶子,保存着真实的数据。

这种数据结构下读取一个值也非常简单,大多数情况下最多只需要一次 seek 。我们首先在 Htree 中通过 levels 找到 key 对应的 leafs , 然后通过 leafs 里面的报错的 Pos 来拿到文件编号(chunkID)以及 offset,这样就可以通过文件编号(chunkID)和 offset 来拿到保存的数据。在很多情况下文件系统的缓存会让这个读操作比预期的要快。

到这里关于 GoBeansDB wirte/delete/read 相关的操作都已经基本完成。但是仅仅这样还不能完备。

GC 操作

GoBeansDB 的模型非常简单,write/delete 操作都是在文件尾部追加新的数据,这样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占用的磁盘空间比真实的数据要多。所以我们引入了 GC 机制来回收垃圾,释放内存与磁盘空间。

在 GoBeansDB 中,通过增量 GC 来减小 GC 的开销。xiufeng 通过分析 BeansDB 的日志,统计出一条新写入的数据,修改操作基本在写入之后的 7 天之内,所以我们保留 7 天之内的新数据不做 GC。然后在每天晚上,访问量较低的时候,分批做增量 GC。

GC 的过程是将 datafile 里面已经过时的数据清除掉,比如旧版本的value,已经标记为删除掉的key。

如 上图所示,GC 会读取状态为不活跃的数据文件,用其中存活的数据或者最新版本的数据生成一份新的数据文件,同时为这个新的数据文件创建一个 hint file。

这就是 GoBeansDB 大概的架构。当然,整个系统里面还会涉及到很多细节这篇文章没有覆盖到。如果你对更多细节感兴趣,可以联系我们。

By @SunisDown in
Tags : #database, #kv,